完美体育2023年2月23日(星期四)10:00,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新闻发布会”,邀请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国贵,经济和信息化厅新闻发言人、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科技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杨品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董宏杰,成都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阳夷,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怀学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黄怡主持。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今日之四川, 已成为四方英才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迈步新征程,四川将乘势而上,朝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这一目标奋力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提供强大人才支撑、书写新的人才篇章。
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主任李国贵,经济和信息化厅新闻发言人、机关党委书记周海琦,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立云,科技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杨品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董宏杰,成都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市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阳夷,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莫怀学,请他们介绍四川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有关情况,并围绕大家关心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大力建强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全省人才总量已经突破1000万大关,居西部第一,两院院士和国家人才计划入选人数大幅度增长,国家级创新平台达195个,人才发展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对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作出了新部署,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要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对我省完善人才发展区域布局、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2021年12月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省先后印发了《四川省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及系列专项政策,近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新时代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共同构成了“一规划、一措施、一方案+若干专项”为主要内容的人才高地建设政策文件体系。
今天,我重点就“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有关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
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是我省积极融入国家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建设布局的战略抓手,也是我省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重大举措。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深入贯彻中央战略部署的需要。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要求,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并通过系列会议、政策文件作出了部署安排。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就是要推动中央部署安排在四川落地落实,为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来贡献我们四川的力量。
二是跟进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需要。省委强调推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完美体育,通过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高地、人才集聚地和区域支点,形成全省梯次分明、各有侧重、比翼齐飞的人才布局,进而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相应支撑。
三是着力破解人才发展难题的需要。当前,我省人才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存在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人才“数量、质量、效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人才资源配置和区域分布不够合理、各类人才集聚载体的效能发挥不够充分、人才环境竞争力不够强,需要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调整方法,通过“抓重点、带一般”,差异化指导和推动各地各部门各领域的人才工作,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共同形成全省人才高地建设的强大合力。
到2025年,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主力军集聚水平显著提升,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数量大幅增长,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全国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稳步增强,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完美体育。同时,围绕这些定性目标,还分区域确定有相应的、可比较的量化指标。
综合考虑各区域、各市(州)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等因素,我们研究确定雁阵格局以“1+3+N”作为主要的功能布局,同时在“1+3”区域里布局建设若干核心区,引领带动雁阵格局整体成势:
“1”即成都作为“头雁引领”,要发挥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主要承载区;
“3”即“三翼驱动”,绵阳、宜宾-泸州组团、南充-达州组团建设省域经济副中心,要紧随成都之后,加快建设国防科工人才高地和区域创新人才集聚地,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重要承载区;
“N”即“多点支撑”,要求其他市(州)加快建设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地,发挥其优势,共同形成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的多个支点。
一是在如何突出“头雁引领”上,明确成都重点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入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高水平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积极承接更多国家人才政策改革试点,打造高品质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汇聚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源。
二是在如何强化“三翼驱动”上,明确绵阳围绕国防科工重点领域,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构建集聚国防科工人才的平台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加快壮大国防科工战略人才力量。宜宾泸州重点围绕白酒、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动力电池、数字经济、现代医药等产业,加快建设大学城科创城、西部工匠城,建强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快汇聚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南充达州重点围绕汽车汽配、能源化工、食品饮料、新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制定产业人才支持政策,深化校院企地合作和人才飞地建设,建强产业人才发展联盟,加快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三是在如何夯实“多点支撑”上,明确其他市(州)立足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重点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各类人才创新载体,加快汇聚产业高端人才和特色产业人才。发挥县(市、区)人才工作先行区的“排头兵”作用,鼓励先行区积极探索创新,用足用好人才政策。
四是在如何强化支持保障上,聚焦破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难点堵点问题,提出在“1+3”核心区率先试行20条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涵盖编制使用、岗位管理、职称评审、学科设置、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使用、人才服务、住房保障等相关内容,通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在全省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从加强组织领导、配套衔接、督促考核等方面,推动构建省市县纵向对接、省直部门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和推进机制。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省委组织部会同相关部门、有关市建立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事项。各地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政策措施体系。将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推进情况和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和专项述职评议,加强督促指导和监测评估,确保各项工作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我是新华社记者,四川作为教育大省,高等教育资源富集,请问,未来将采取哪些举措,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加大人才供给力度,提升人才供给质量?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借此机会感谢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关心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在人才的培养和汇聚、科技研发与转化、社会服务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省普通高校从十年前的99所增加到134所,其中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的“1+3”相关市聚集了88所高校,占全省高校总数的66%,四川高校正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新高地。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优势,服务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战略,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在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方面。我们发挥“双一流”建设引领示范作用,全省有8所高校14个学科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建设高校数量居全国第4位。新增18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8所高校84个学科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在“高原”基础上建设更多“高峰”;继续开展“对标竞进”工作,开展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行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围绕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调整优化本科和高职专业;以“一体两翼”工作格局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推进新一轮高职“双高计划”和中职“双优计划”,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二是在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人才难引进、易流失的问题是长期制约西部地区,包括四川省教育事业发展的短板和难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2021年开始单列高校引才育才奖补资金,支持高校引进培养顶尖、领军完美体育、拔尖、储备4类高层次人才。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继续支持高校加快培养、引进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实施院士后备人选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加大对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力度等措施,筑牢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三是在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大家都知道,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2022年,我省高校全面牵头或参与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组建运行,高校拥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创新平台占到全省70%以上。下一步,我们将支持高校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基础,特别是瞄准“卡脖子”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培养和汇聚更多更好的拔尖创新人才。
我就作如上回答,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四川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四川广播电视台提问。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离不开产业人才支撑,省委提出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特色产业。请问,我省将采取哪些措施,发挥特色产业聚才作用?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家知道,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委组织部关心下,经济和信息化厅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决策部署,发挥产业汇聚人才优势,加强人才引进培育,产才融合取得很好的成效。在人才支撑下,2022年四川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新增本土“世界500强”企业2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8家,3户企业入选“灯塔工厂”。可以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已成为人才发挥才智、实现价值的重要领域。
今年,我们将乘势而进、再接再厉,坚定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党管人才、高端引领、产才融合、改革创新,以锻造适应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需要的人才队伍为主攻方向,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机衔接。概括起来就是“1234”总体思路。
“1”指的是以实施“经纬人才”这一个计划为引领。围绕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从今年开始到2027年,按照“聚焦中心、高端紧缺、领军带动”原则,在高端产业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等3个领域遴选培养不少于100名“经纬人才”。目前,首批“经纬人才”评选已经启动。这里,我也热情地邀请广大媒体朋友多多关注“经纬人才”的评选。
“2”指的是促进产业和人才“两大政策”更好发挥整体效应。推动产业发展与健全人才队伍“同部署、同谋划”,引导各地以“项目+人才”方式,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对于有优秀人才参与的项目,产业政策将重点支持。
“3”指的是建设园区、企业、产业创新平台“三个阵地”。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到人才工作中来,形成“政企合作”的人才工作格局。我们将采取多种措施支持这三个阵地的人才工作,比如:到2027年建成院士(专家)产业园50个,支持高等院校与园区合作办学,将高端人才作为认定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企业的重要指标。
“4”指的是重点实施“强链补链人才支撑行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卓越工程师薪火行动”“工业和信息化人才创业帮扶行动”四项行动。对于人才,我们不仅“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所以,在有针对性引进紧缺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出台帮助人才干事创业的“保姆式”服务措施。比如:每年选送管理人才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研修学习,支持高层次人才成果转化及创业,为人才创办企业提供上市辅导等等。
最后,感谢大家对四川工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心和支持。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我是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记者,请问绵阳作为“三翼”之一,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和国防科工人才高地。请问下一步还将加强哪方面的工作?谢谢。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感谢你及各位媒体朋友对绵阳人才工作的关心,我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在绵两院院士有28名,接近全省一半。省委将绵阳确定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三翼”中第一翼,赋予建设国防科工人才高地的重大使命,这既是省委的信任和重托,更是对绵阳的精准赋能。
去年以来,绵阳在国家专项政策支持下,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兴市”等战略,出台“人才十条”新政,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引进人才20057名,超过前两年全市引进人才数量的总和,16名两院院士应邀担任绵阳“科技顾问”。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我们加快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建成光子研究院、航空动力科创中心等,成立全省首家国有人才集团,加快建设投资110亿元的5200套科研院所高端人才住房,努力让人才“既有用武之地、又无后顾之忧”。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统一部署,以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建设为牵引,以“四区一廊”为核心,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在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征程中,努力打造一支靠得住、过得硬的国防科工人才力量,奋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国防科工人才高地。
一是加快壮大国防科工战略人才力量。以“科技城人才计划”为统揽,围绕核技术应用、激光、空气动力、航空燃机等战略新兴和前沿领域,持续开展大规模招才引智,对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加速汇聚全球国防科工高层次人才。去年我们从西安引进了张圈世研究员,他带领团队研发的用电子加速器高能X射线等医用核素的技术获得科技部首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领域赛优胜奖。
二是提升国防科工聚才平台资源能级。持续开展“招院引所”,加快建设“云上大学城”“云上科技城”,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省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家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推动涪江实验室进入天府实验室序列,建好院士(专家)小镇,打造一批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去年我们通过“云上大学城”引进了西北工业大学国家级青年人才刘存良教授,他带领团队突破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高效冷却技术,综合冷却效率至少提升了10%以上。
三是打造国防科工特色人才发展生态。推进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探索建立科技项目推荐报送“直通车”机制,加快建设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建强用好绵阳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以市场化方式构建国防科工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体系。持续举办“科技城人才日”系列活动,打造科技城人才峰会品牌,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
我就回答这些,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绵阳人才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你们来绵阳。谢谢大家!
中新社记者提问。就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建设目标提到,2025年全省科技创新主力军集聚水平显著提升、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大幅度增长,请问四川将如何进一步建设高能级平台,更好集聚科技创新人才?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和在座各位媒体朋友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支持。这些年围绕人才发展,围绕平台建设完美体育,特别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高能级平台的建设来集聚高层次的人才,包括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建设,我们也成功获批了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去年我们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建成运行,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刚才李国贵部长也报告了,我们在川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了195家。下一步,围绕高能级平台建设,我们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在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是推动西部科学城的建设。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出台政策和意见,我们将争取科技部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意见,联合科技部印发绵阳科技城建设的部省联席会议制度,省上争取出台四川省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实施方案。第二是全面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包括推动落实国家《支持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的意见》和《绵阳科技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落实西部(成都)科学城总体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等。
第二,在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方面。我们重点是推进实验室体系的建设。有几个层次,第一是推动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的专项支持政策,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第二是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优化重组,去年我们有3家实验室优化重组进入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今年我们还将推进一批实验室优化重组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希望在生物环境和地球科学领域,力争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中取得突破。第三是继续推进4家天府实验室高质量运行,今年将谋划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建设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启动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建设,同时我们要试点2至3家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
第三,在产业创新平台方面。第一是已经在建的要加快建设,如川藏国家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第二是已经批复的要尽快启动建设,包括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第三是要争创一批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包括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方面也要加快建设。
第四,在功能服务平台方面。我们积极建设“1+27+N”高新区科创公共服务平台,全省建成了国省级高新区27家、农业科技园区5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58家。我们将继续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才引智基地等服务平台的建设。
我是四川日报的记者,刚才主发布人提到,要先行建设若干核心区。请问,核心区的建设布局是怎么考虑的?具体支持举措有哪些?
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建设,就是针对四川各个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条件差异大等问题,通过差异化针对性的推动工作,“抓重点”、“带一般”,最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1+3”地区是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建设的重点,核心区的定位是“重点中的重点”,就是要选取那些基础条件好、人才相对集中,特别是科研单位、大学、企业等相对集中的区域,集中优势资源发挥集成优势,把核心区建好,引领带动其他区域比翼齐飞,这是我们考虑的基本出发点。
按照这样的要求,成都“头雁”的核心区布局是“一核四区一廊”。“一核”就是成都科学城,“四区”就是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这些区域主要分布在成都高新区、东部新区、天府新区。“一廊”就是成都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沿成都天府大道两侧主要是集中分布着包括川大、核动力研究院等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在内的重点单位,所以把这些区域确定为建设的核心区域。
绵阳也按照这个要求,确定了“四区一廊”的核心区布局。“四区”包括绵阳高新区、绵阳科技城新区直管区、绵阳经开区、游仙高新区,“一廊”是指环校院企创新走廊。
宜宾泸州重点形成“一带两城四支点”的核心区布局,“一带”即宜泸沿江科创带,“两城”是指宜宾大学城科创城、西部工匠城核心区,“四支点”包括宜宾高新区、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泸州高新区、泸州白酒产业园区。
南充达州重点形成“一带四区”的核心区布局,“一带”是指沿嘉陵江渠江科创带,“四区”包括南充临江新区、南充经开区、达州高新区、达州东部经开区。
在具体支持举措上,我们为支持核心区率先发展,聚焦解决长期困扰的难点堵点问题,在“1+3”核心区率先试行20条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旨在为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
围绕编制管理,对核心区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申请核定使用省级人才专项事业编制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围绕岗位管理,对有条件的省属单位,支持其开展自主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试点工作;围绕职称评审,对高水平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赋予其自主开展职称评审的权限;围绕学科设置,支持聚焦“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完美体育,设置和调整相应二级学科专业和专业领域;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提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围绕科研经费管理,通过开展省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来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经费使用权。
同时,相关省直部门还将细化制定支持政策的操作细则,研究制定重点事项清单,对“1+3”核心区建设予以重点支持。“1+3”的有关市也将强化工作举措,进一步明确政策适用范围和对象,确保用好用活这20条支持政策,切实发挥核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
我是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的记者,在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中,明确成都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赋予建设全省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主要承载区的定位。对此,成都将采取哪些创新举措?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成都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省委赋予成都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主要承载区的定位,充分体现了对成都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信任支持和殷切的期望。成都将紧紧围绕“四个突出”,努力做到“四个引领”,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贡献成都力量。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外引内育,在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上作引领。围绕壮大院士队伍,深化校院企地协同,“一人一策”共同引育院士、院士后备人才。围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实施“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每年拟引育高层次人才800名,出台海外高层次人才直通车机制等政策,面向全球招募天府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榜单,扩大“蓉漂”人才品牌国际影响力、人才感召力。围绕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兑现博士后支持政策,建强博士后“两站一基地”、对新设站点给予20万元资助,每年拟招收博士后1000人。围绕培养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实施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遴选支持“成都工匠”,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突出创新策源,在着力构筑更具承载力的人才发展平台上作引领。围绕强化源头创新,制定西部(成都)科学城专项政策,加快建设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高水平建设运行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构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的创新策源地;通过给予重点用人主体最高500万元引育奖励、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揭岗挂帅”、赋予用人主体市级重大人才计划指标等方式,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加快提升原始创新和培养集聚人才能力。围绕促进成果转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布局建设更多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深化11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一批科技领军企业。
三是突出服务赋能,在全面涵养近悦远来的高品质人才生态上作引领。围绕优化人才双创服务,实施人才企业上市梯度培育计划,做大“科创贷”“人才贷”,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效能。围绕优化人才生活服务,加快构建“15分钟公服圈”,加强人才安居保障,让广大人才“蓉漂之后再无漂泊”。围绕优化人才综合服务,深入实施“百名领导联系千名专家、千名干部服务万名人才”行动,上线运行成都智慧人才服务平台,高质量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蓉漂”人才公园,让更多人才与成都双向奔赴。
这里,给大家简要讲一讲即将上线的成都智慧人才服务平台。我们通过数字化智慧化赋能人才工作,平台将集成国家、省、市、区四级具有代表性的人才政策,面向各类人才精准推送,推动从“人才找政策”向“政策找人才”转变,希望大家多关注多使用多宣传。
四是突出辐射带动,在持续深化区域人才协同发展上作引领。围绕平台共建,依托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等,共建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加快建设运营全省创新共同体、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围绕人才共引,发布成都都市圈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共办“蓉漂人才荟”“蓉漂人才日”等重大活动。围绕资源共享,推进人才资格互认和公共服务开放互通,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助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
我是人力资源报社的记者,在刚刚的发布会内容当中,提到了围绕加强“1+3”核心区域建设,提出要率先实施一批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包括人才都比较关心的职称评审、岗位设置、绩效薪酬等问题,能否跟我们介绍一下我省在这些方面有关的做法和打算?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厅人才人事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人社厅认真履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始终关注职称评审、岗位设置、工资待遇等事关人才成长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优化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健全绩效工资政策体系,主动为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贡献人社力量。截至2022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达到393万人。
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方面,聚焦“1+3+N”战略布局,以人才职称评价、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分系列(专业)制定职称评价标准55个,增设了数智工程、技术经纪等职称专业24个,将港澳台、外籍人员纳入各系列(专业)职称评审,开辟“优青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天府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等 “1+3”雁阵格局核心区。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授权赋能”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一是拓宽“1+3”核心区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适时增设职称专业,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二是发挥“1+3”核心区域用人单位主体作用,科学有序下放职称评审权。三是持续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发展,为人才集聚高地建设培育“双技”型复合人才。
在优化岗位设置管理方面,出台“优化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八条措施”,针对性解决科研事业单位高级技术岗位紧缺、职业发展机制不完善、岗位聘用矛盾凸显等问题;修订“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管理办法”, 去年核准聘用人数同比增加100余人;全面开展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工作,全省5万个事业单位约3.3万人晋升职员等级。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岗位动态调整机制,支持省属相关科研事业单位开展自主确定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试点工作,着力引进聚集高层次创新人才。
在创新绩效工资政策方面,制定《关于进一步发挥绩效工资正向激励作用鼓励事业单位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通知》以及《关于完善省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服务人才聚集高地建设的工资激励保障作用更加凸显。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体现人才价值、激发人才活力、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发挥好薪酬待遇对人才聚集高地建设的激励保障作用。一是出台《进一步创新省属高校绩效工资政策的意见》,创新完善省属高校绩效工资政策。二是出台《四川省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持续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工作。三是落实事业单位创新创业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引导高层次人才助力人才聚集高地建设。
刚才的问题我补充两句。刚才记者朋友提到核心区,我想到一个概念,可以这样来表述。为什么雁阵格局还有核心区?我理解是“重点中的重点”。就是在整个雁阵当中,“1+3”头雁和三翼,是飞在前面的,是整个雁阵的重点区域。“1+3”的重点区域我们又选了核心区,所以可以表述为“重点中的重点”。
谢谢。今天的发布会,各位发布人回应得很充分。接下来如果记者朋友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也可以和省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