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今天,我们举办“走在前、开新局”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邀请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唐波先生,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春艳女士,浪潮集团首席技术官、高级副总裁胡雷钧先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潘克厚先生,山东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仝殿民先生,介绍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记者和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将“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列为今后五年着力抓好的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之首,这不仅体现了省委落实习“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嘱托走在前 勇担使命开新局”的信心和决心,更是为全省科技系统投身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围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任务要求,介绍一下我省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主动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坚持“四个面向”,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聚焦“十强”产业发展,深化科技管理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行“揭榜挂帅”等改革,实行技术成熟度评价,开展里程碑考核,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全球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面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智能雪蜡车亮相冬奥会;国内首套水下采油系统海试成功;超纯海藻酸钠正式上市打破国外垄断;3个1类新药、3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在智慧交通、精细化工、燃料电池等20个领域,我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上均走在全国前列。
下一步,我省将瞄准科技前沿,聚焦关键领域,精准编制“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以揭榜制、组阁制、赛马制、定向委托等方式,集中资源力量,高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力争再突破一批产业“卡脖子”技术。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不久,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就于6月22日在济南召开。会上颁发了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奖励,今天在座的仝(tóng)殿民教授团队,凭借对“抗噪声量子操作的基础研究”,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从科技奖励名单能看出政策的导向,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面向经济主战场,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在政策引领方面,我们围绕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高标准编制了“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全省“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方面,2022年省级科技经费比2021年再增长10%,达到145亿元,集中投向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原始创新、重大技术创新引导及产业化和重大创新平台项目等重点领域。
下一步,我们将在强化政策落实和提升政策执行力上狠下功夫,在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的领导下,形成各成员单位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近年来,山东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持续加大,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日益完善。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方面,省自然科学基金规模已突破6亿元,省政府与国家基金委的联合基金年支持强度达到1.6亿元,为提升我省源头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高能级创新平台布局方面,我们探索建立了“1313”实验室体系,已建设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61家,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首创“1+30+N”创新创业共同体创新体系,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蓬勃发展,31家创新创业共同体共突破关键技术391项,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86个,实现增加值超过513亿元。
下一步,我省将聚焦强化基础研究策源能力,加快研究制定省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碳中和、海洋科学等领域,加速布局前沿交叉和颠覆性技术研究。
科技型企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三个走在前”的骨干力量。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浪潮集团,就是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是我国科技型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企业。
近年来,我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体系,科技型企业队伍群体持续发展壮大。目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9.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突破2万家,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53%,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76%。
下一步,山东将继续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积极探索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加速器等链式孵化载体体系建设试点,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实现量质双升。2022年,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万家,培育科技领军企业200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发展优势。近期,我们正在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多家单位,共同做好我省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吸纳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们坚持“人才是干出来的,不是评出来的”,不断优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着力构建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发现、培养、使用科技人才工作机制,大力集聚各类高水平创新人才。截至目前,全省共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115名,其中全职驻鲁海洋领域院士21人、占全国34%、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500名。今年,我们聚焦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引育,研究制定工作方案,集中力量抓创新、抓突破、抓提升,不断壮大山东战略科技人才队伍。
下一步,我们将健全战略科学家发现使用机制,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遴选支持力度,不断壮大我省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加快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山东省科技系统将全面落实李干杰书记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的各项工作部署,坚决扛起“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立足新时代、强化新担当、展示新作为,以实际行动落实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目标,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今天是“小暑”节气,近期山东也迎来了夏粮再获丰收。习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多次强调:“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请问,我省如何落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支撑和引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做好我省“十四五”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在深入调研我省农业科技创新、种业科技创新和乡村创新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分别编制了《山东省“十四五”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规划》《山东省“十四五”种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山东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指引(2021—2025年)》,对我省“十四五”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分层次进行了规划布局。
瞄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针对当前制约农业农村创新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一是围绕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农业重大病虫害等形成规律,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环境和生物互作等机制,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等技术方法,开展农业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围绕绿色低碳、生物安全、营养健康、智能装备、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前沿与交叉融合技术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三是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全面提升生物育种水平;四是围绕粮油绿色仓储、农产品保鲜储运和精深加工等,开展产业链拓展创新,提升价值链,提高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五是围绕耕地土壤退化、污染,土壤结构差,土壤生物活力低,盐碱耕地产能不足等问题,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科技创新,向土地要效益。
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瞄准解决种源“卡脖子”关键问题,以培育突破性高端高质农业新品种为核心,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从基础研究、种质创新、育种技术开发,到新品种选育繁育、良种良法应用示范,实施全产业链育种科技攻关。实现育种技术精准化、育种手段智能化、育种过程工程化、育种创新全程化,全面提升我省种业自主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开展县域特色产业科技提升行动、生态宜居乡村创新行动、乡村科技人才培育行动、乡村文化和组织振兴科技助力行动,打造科技支撑型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预计“十四五”末,我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优势和特色产业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更加完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农业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种业基础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种业企业竞争力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体系将更加完善,县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引育一流创新人才”作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请问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在落实“引育一流创新人才”要求方面,将采取哪些创新性工作举措?
习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引育一流创新人才”部署,省人资源社会保障厅将锚定人才工作“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在引进、培养、激励和服务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吸引集聚更多一流创新人才来鲁留鲁,让更多“千里马”在山东创新创业赛道上竞相奔腾。
一是引进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瞄准海内外一流科技创新人才,用好“一事一议”规则和“泰山学者”工程项目,为他们来鲁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全方位支持保障;支持全省各类创新主体通过顾问咨询、揭榜领题、成果转化等柔性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机构院士等顶尖人才来我省服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畅通“特岗特聘”引才绿色通道,简化程序引进创新型、急需紧缺型领军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十强”产业骨干企业用好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的制度红利,面向海内外联合招引一流创新领军人才;依托网格化工作机制精准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骨干企业,面向海内外招引一流创新领军人才。
二是集聚一流青年创新人才。将优秀青年人才作为赢得未来的重要战略力量,持续提升青年人才在省级人才计划、基金项目中的支持比例,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创新人才来到山东;高度关注博士青年人才群体,加强博士后引育平台建设,设立“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推行普惠制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支持模式,让每位来鲁的博士后都能获得一笔科研启动资金;发挥“海洽会”“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海聚山东”等引才平台的品牌影响力,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鲁创新创业;深入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完善生活保障与创新创业的扶持、服务政策,全面助力来到山东的高校毕业生快速成长成才。
三是激励一流人才更好建功立业。深入实施“齐鲁”“泰山”人才工程,对来鲁的各类优秀创新人才,提供全链条的接续培养支持,让一流人才有更大成长空间;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分类制定评价标准,完善推广新职业岗位和评价标准,让一流人才有更畅通的发展通道;深入实施“千名博士进企业”计划,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创人才通过挂职、兼职、离岗创业等灵活多样形式深入企业开展合作,让一流人才转化成果有更畅通渠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实行更加灵活的人才薪酬制度,推广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绩效工资倾斜等分配方式,让一流人才有更强获得感;组织开展齐鲁杰出人才奖评选表彰,顶格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一流创新人才给予重奖,让一流人才有更大成就感。
四是打造一流人才服务生态。以提升人才创新创业满意度为目标,锚定数字化、平台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推动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提质升级;持续优化“山东惠才卡”服务功能,推广全省统一的高层次人才服务规范,完善省市“人才卡”服务协同机制,消除各类人才在山东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发挥各级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作用,集聚更多社会资源、市场主体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积极开展优秀人才典型选树工作,广泛宣传一流人才的先进事迹,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大力营造“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激励在山东的广大人才更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
请问浪潮就落实好我省国资国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目前已经采取的哪些措施?未来有哪些进一步的打算?
感谢您的提问。近日,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国有企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对国有企业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做出了更具体、更准确的建议指导,也进一步为我们省属企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工作,加快推进数字山东建设,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数字强省,这为浪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去年,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战略定位,就是成为世界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龙头企业,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优秀的服务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骨干企业。基于新战略定位,浪潮集团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重点技术攻关、加大科研平台建设等举措,以科研实力提升企业竞争力,致力成为我省国资国企的排头兵。
多年来,浪潮牢记嘱托,服从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积极参与信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主责主业,通过实施人才引领企业发展战略、加大科研创新激励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形成一定的行业优势。目前浪潮拥有专利101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近6700多件;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210多项,包括服务器全部国家基础标准;拥有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及省级创新平台。2021年成立了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浪潮科学研究院和浪潮科创中心三个科研平台,持续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能。主要技术和产品达到业内领先水平。浪潮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已达全球第二、人工智能服务器全球第一、存储装机容量全球前三、边缘服务器中国第一;大型企业集团管理软件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浪潮政务云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三年入选工信部双跨平台。
未来我们要进一步落实好我省国资国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切实发挥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用,主要思路如下:第一,坚持创新规划引领,明确创新目标、重点任务、推进举措和重大项目,以规划为引领实现各类创新资源的高效统筹和协调部署,每年对规划进行滚动更新、分解实施、考核评估。第二,加强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浪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发挥好产业链链主引领作用,强化信息产业战略资源整合能力,开展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围绕国家及省里部署的重点课题、信息产业前沿技术、产业业务发展的瓶颈等进行技术攻关,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第三,更加注重产学研合作,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紧密的链接,共同承担研发课题,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浪潮产品化能力和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能力的有机结合。第四,要培育更多瞪羚、独角兽企业,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应用软件、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领域,培育一批有细分领域竞争优势、独特技术优势的企业。第五,全力打造好信息产业人才高地。加强浪潮创新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吸引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做好人才引育工作,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坚持多措并举,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以一流平台汇集创新要素,凝聚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创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请问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围绕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有哪些具体做法呢?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以目标定任务,以任务定团队、建平台、汇资源”的工作思路,围绕“四个面向”持续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争当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一是坚持以目标定任务,试行新型科研任务组织模式。聚焦国家长远目标和重大需求,建立高端智库平台“鳌山论坛”,凝练海洋领域重大项目,酝酿发起大科学计划。在“透明海洋”“蓝色药库”“深蓝渔业”等重大任务预研的基础上,面向“十四五”自主设立一批“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问海计划”“前沿技术自由探索”项目,瞄准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及引领未来发展的颠覆性技术等不同方向,以“择优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新型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强化提升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攻关能力,加快产出一批原创性、战略性、集成性创新成果,为我省开展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是坚持以任务定团队,组建高水平创新队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完善“全职+全时双聘+以任务汇人才”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之路。大力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全职或柔性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人才、卓越工程师等。通过聘任领军科学家和重大项目领衔科学家等形式,现已汇聚一支包括45位院士在内的2200余人的创新型队伍。以能放尽放的原则赋予科研人员人财物自主支配权,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全面启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建立自主与联合培养相结合的博士后培养新机制。成立6支“党员先锋队”、1支“青年突击队”,推进党建科研融合互促,锻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科技会创新、讲情怀勇担当的科技创新主力军。
三是坚持以任务建平台,夯实科研创新基础。以提升经略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为目标,对标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公共科研平台。为支持“透明海洋”等任务实施,打造海洋数字孪生,构建集高性能计算和大数据融合分析于一体的海洋大数据支撑平台,可提供从数据获取、计算分析到应用研发全链条的超算技术支撑服务。集合全国13家单位的37艘科考船及“蛟龙号”等超过800台/套船载设备,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船队,累计共享船时超过5000天,大幅提高了我国海洋装备使用效率,为实施多海区同步观测奠定基础。此外,建成了智能超算与生物实测耦合的海洋创新药物筛选与评价平台、国内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等。现有公共科研平台已具备24种共享服务能力,2021年全年支撑科研项目261项。
四是坚持以任务汇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发展格局。以青岛蓝谷为核心,协调对接烟台、潍坊、威海等省内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共建海底深部探测与开发平台、水动力平台、海上试验场等。围绕水下无人装备、传感器、新材料、新技术等方向,与中船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协同攻关与集智创新。与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等6所港澳大学共建港澳海洋研究中心,逐步发挥出海洋科技开放合作的桥头堡作用。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推进共建中俄北极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助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获得全球每十年一次“第四届(2029)世界海洋观测大会”举办权,支撑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请结合2021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抗噪声量子操作的基础研究,谈谈新形势下科研工作者如何肩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投身基础研究的使命担当?
习指出:“科技立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并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为了实现今后五年我省的科技发展目标,科研工作者要肩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投身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赶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能为我省的科技发展出一份力,非常幸运。我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产生原创性、革命性的关键核心技术,因此也深感责任重大。
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21年度的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样一个成绩的取得,首先得益于正确地选择研究方向,把个人的研究兴趣与国际研究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我们的项目属于量子信息研究领域。量子信息是国际科学研究的战略竞争要地,也是国家重大需求研究领域,连续三次写入国家五年科技规划,也是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的重点研究领域。
其次就是研究团队沿着选定的方向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陆续有近二十位老师和博士生参与了这一项目,晚上十点前很少有人离开办公室,多数同事白天忙于教学、晚上加班科研。从我们最早给出计算开放系统几何相的基础公式、到证明量化绝热条件的必要性、再到提出基于快速和乐的抗噪声量子操作理论,十余年,我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虽然期间多次遇到过看似不能跨越的障碍,但我们不放弃,最终克服了这些挑战。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是一个阶段性成果,这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大多发表在物理学顶尖刊物PRL,有的已经被写进教科书和专著、有的已经成为标准公式被同行广泛使用。这些基础性科学发现,引领了国际上该研究方向的发展,为噪声环境下的量子信息处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受到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克利奖获得者和多位中科院院士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肯定,被作为“开创性工作”引用。
这一成绩的取得,还得益于各级组织的支持和关心。研究经费得到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团队建设得到了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支持。特别是,山东大学宽松的科研政策,使团队成员能够安心从事基础研究。
走在前、开新局,是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今后五年发展的总要求,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排在了着力抓好的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的首位。日前召开的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必须率先“走在前、开新局”。
作为基础研究团队,更要走在科技创新的前列,我们要以此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响应“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号召,勇于肩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担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任,积极为山东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日前,习在考察时强调,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了“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的目标要求,请问我省将如何更好践行“排头兵”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我省成立省委书记、省长任双主任的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属全国首创。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列为全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之首,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列为今后五年十二项重点工作之首,“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是山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明确目标和使命担当。
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部署,深入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努力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在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完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机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制山东路径。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评价、科技奖励和人才分类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着力破除科技评价中的“四唯”问题,加快树立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深入推进科技激励制度创新,探索开展定向科技奖励改革,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研人员直接进行提名奖励,推动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目前,我省已建设省级以上高新区20家,13家国家高新区中有5家进入全国前40名,9家高新区获批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二;山东被国务院列入2021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成效明显的地方。下一步,我们将出台促进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高新区管理办法,引导高新区向“高”“新”方向迈进。立足省会、胶东和鲁南三大经济圈发展需求,打造三圈协同创新联合体。支持济南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起步区、中科院济南科创城、济南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支持青岛加快建设崂山-蓝谷科创走廊、西海岸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争创青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着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为了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去年,我们高规格召开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大会,成立了黄河科创联盟,联合发出了“践行黄河国家战略 强化区域科技协作”倡议,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黄河科创联盟作用,推进黄河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举办“中国好技术”黄河流域专场发布对接会、黄河流域技术经理人峰会,设立黄河流域协同科技创新专项,推动黄河流域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积极建立沿黄省区协同创新机制,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我们将紧紧围绕关于“科技部门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指示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科技攻关,以创新成果赋能高质量发展,我们相信,未来山东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勇担使命、争创一流,必将为“走在前、开新局”提供强劲动能。
最后,我们也衷心希望新闻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我省科技创新,给予更多宣传和报道,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我省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谢谢大家!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科技厅办公室刘凡子,联系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