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体育挖掘典型人物,报道典型做法,这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完美体育,设置了典型报道这一类别,从获奖作品来看,细腻的呈现,文、图、动画结合的多样表达,让典型立得住、叫得响,凝聚成打动人心的磅礴力量。
纵览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的典型报道,一等奖共3篇,二等奖共4篇,三等奖共8篇。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先进典型的事迹,和其所处的时代要求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在获奖的典型报道中,多位主人公的事迹与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有关。
如新华社推出的一等奖获奖作品《焦裕禄精神的新时代回响》的两位主人公,是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县委书记——黄诗燕和蒙汉。二等奖获奖作品中,《在红船边,看见美好中国》的主角不是人物,也不是单位,而是一座城市——浙江嘉兴,文章介绍了作为革命红船启航地的嘉兴是如何探索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嘉兴经验完美体育。同获二等奖的报道《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通过对主人公——四川省凉山彝族母亲巴木玉布木的生活记录,以一个人、一个家庭11年的前后变化,折射出摆脱绝对贫困这项事业的价值。
获奖报道中,还有对知名人物的缅怀之作——湖南广播电视台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部4集电视专题片。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在袁隆平逝世后仅仅4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在湖南卫视播出,引发强烈反响。快速的出品来自精兵强将的高效配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撰稿人之一胡顺江介绍,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新闻中心先后有40多人参与了项目。除了精良的制作,片中出现的关于袁老并不常见的镜头也让人印象深刻。胡顺江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特别介绍,湖南台几代新闻人跟拍袁隆平近半个世纪,积累了大量口述素材和珍贵影像。比如新闻中心的资深摄像李智广从安江农校,到杂交水稻研究所,再到海南南繁基地,一路拍摄完美体育,记录了关于袁隆平的大量真实、生动的第一手素材;已经退休的老记者易可可,与袁老的关系非常亲近,袁老弥留之际,他用手机记录下了袁老生命中的最后瞬间。胡顺江说:“可以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创作过程,是团队协作的成果,是业务素养的沉淀,是新闻接力的积累,更是使命担当的体现。”
要想让读者通过阅读报道,对报道主人公产生崇敬之情,这并非易事。纵览获奖作品,细节满满、故事性强,是这些获奖作品的显著特征。
《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讲述在中印边境边防斗争中4位烈士事迹的电视专题报道。在讲述陈祥榕烈士故事的这一集中,呈现了陈祥榕家乡福建省屏南县一家鲜花店发生的故事,陈祥榕牺牲后,这家花店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除了很多得知陈祥榕故事的人,还有王焯冉、肖思远烈士的父母也为陈祥榕订花。花店店员介绍,订花人要求写的祝福语中,“清澈的爱 只为中国”是重复率最高的,而这句线岁的陈祥榕在日记中写下的话,片子通过这一场景巧妙地交代了视频名字的由来,也表现了人们对这一年轻烈士的深切追思。片中还呈现了陈祥榕曾经打工的米粿店老板回忆起他在店里打工时,每笔账都记得清楚、抢着干活的细节。一点一滴的细节完美体育,也让初评评委为这部片子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该报道主题鲜明,制作精良,角度新颖,饱含深情,通过深入挖掘的众多独家内容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催人泪下,震撼人心。”
二等奖获奖作品《时代楷模孙丽美系列报道》追记在防汛工作中因公殉职的霞浦县松山街道古县村党支部书记孙丽美,文中呈现了这样的细节:村里清理“两违”,孙丽美找上堂姐夫,要求他拆除违建的厂房;村里进行道路环境整治,她发现舅舅家门口的洗衣池阻碍了交通,立即动员舅舅拆除……对此,家里人没少抱怨:“你当村支书,我们不但没沾光,还常常吃亏。”她总是一笑置之。
从以上列举的细节不难看出,对主人公的细节描写,来自创作团队扎实的采访,事实上,获奖团队披露的采访背后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焦裕禄精神的新时代回响》这篇集体创作的作品,采访团队历时3个多月、行程近2000公里,数次深入偏远山区,采访、拍摄上百人,积累了30余万字笔记。《在红船边,看见美好中国》的采访团队在一个月时间里,采访小组“三下嘉兴”,前后共蹲点调研10天,走遍了嘉兴7个县市区,以及政研室、发改、经信等主要部门,仅座谈会就开了两次,对于城市发展脉络的清晰把握,让文章创作团队把准了成就嘉兴如今成绩的关键节点,把逆势发展光伏产业、解决水污染等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事件呈现得条理清晰、浓淡相宜。
在典型报道的获奖篇目中,除了用较为传统的图文、电视画面呈现的作品外,还有一些运用动画追忆逝者的作品,用克制又动人的方式,宣传感人事迹,寄托缅怀之情。其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便创新使用了动画还原+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
2021年儿童节当天,35岁的重庆大渡口区育才小学体育老师王红旭看到有儿童落水,百米冲刺跃入江中救起孩子,本人不幸牺牲。“其实做过媒体的人都深有体会,在面临突发灾难、英雄人物壮烈牺牲事件的报道中,媒体人都会面临采访任务与新闻伦理的冲突。”《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主创之一、华龙网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主管易华介绍,报道团队基于拥有大量珍贵新闻素材的情况下,决定创新使用手绘动画还原与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也是为了避免多次拍摄重复采访,避免给王红旭老师的亲友造成二次伤害。
然而,“不走寻常路”往往意味着要摸着石头过河,易华回忆,用新形式呈现,团队面对多方面挑战,包括叙事结构如何安排才感人。此外,因为是第一次尝试做这种篇幅的动画视频,团队成员又不是影视动画专业出身的,所以完成任务需要不断摸索。
克服困难的动力来自团队的凝聚力。易华说,团队成员大都有过重大新闻的报道经验,也有并肩完成重大选题的经历,比较成熟。对于团队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易华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对于团队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一荣誉激励年轻的新闻人——只要一直坚持新闻理想完美体育,沉下心,用心做好新闻,讲好故事,就一定可以得到社会和业内的认可。而面对这个不停变革的时代,做新闻讲故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真情中用创新让新闻作品传播得更远。”